两会观察:构筑美好生活的“幸福跑道”
代表委员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进号角。带着全省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向往之情,出席本次“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用理性思考勾勒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线图”。
与全国“同步小康”,发展的步子还要再快些,如何寻找更强的发展动力?
◎“把企业搞上去了,就下活了加快发展‘这盘棋’”
◎“不断‘放水养鱼’,才能让企业‘如鱼得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根本的发展动力还是企业这个市场经济的主体。 ”六安瓜片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胜春代表说,去年一年全省就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0多户,这是安徽经济增速能够领先中部的根源所在。今后,更需要在全省激发起创业创新的热潮,让大、中、小、微等各类企业在宽松的市场环境不断成长、壮大。 “把企业搞上去了,就下活了加快发展‘这盘棋’。 ”曾胜春信心满满地表示。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我省要想真正实现经济总量争先进位,必须掀起新一轮创新创业热潮,拉长企业数量不多、实力不强的“短板”。致公党安徽省委建议,要建立健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长效激励机制,以激发参与者的创新热情。对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获得发明专利、建立研发中心等创新活动,要给予奖励和扶持,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可通过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激励形式,有效激活、释放企业人员创新动力。
不断“放水养鱼”,才能让企业发展“如鱼得水”。 “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仍然面临着成本高、用工难、融资难等一系列难题。 ”安徽新长江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凌宁代表认为,民营经济主管部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都应动态性地掌握企业发展遇到新难题,不断优化政策设计,真正让扶持中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各项政策“落地”,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
要在“四化同步”的路子上跑得更顺畅,如何打通关键“节点”?
◎“没有4000多万农民的小康生活,就没有安徽的全面小康”
◎ “一定要尽快从注重土地的城镇化转向人口的城镇化”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上,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是一条重要的“小康之路”。程定新委员认为,安徽一定要走一条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等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之路,努力实现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 “一定要尽快从注重土地的城镇化转向人口的城镇化。 ”程定新委员说,有序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努力让农民能够就地就近实现市民化,最终实现人们居住环境、公共服务、就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城镇化,使城乡居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
“没有4000多万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安徽的全面小康。 ”芜湖良金优质稻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良金代表说,四化同步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发展路径,目前农业现代化仍然是“四化”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迫切需要加大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发展要素。
在杨良金代表看来,目前年轻的、文化素质相对高一些的农民大多外出打工或者创业,这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很现实的挑战。同时,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土地资源也越来越宝贵。他建议,农业现代化必须在“科技兴农”上拿出更多的真招实措,要让农业科研机构、农技服务机构尽快与各类农业合作社“联姻”,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这个桥梁,实现农业专家和科技人员“进村入户”。
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构筑的是幸福生活的“底线”,如何让老百姓工作更好找,生活更有保障?
◎ “培育壮大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建立多层次医保体系,破解看病贵难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 “现代服务业大发展了,老百姓找工作也就更容易了。 ”凌宁代表认为,很多现代服务业行业都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为鼓励这些行业发展,吸纳更多就业,并且有能力不断提高工资水平,就应当出台更大力度的减税政策和其它扶持政策,放手让这些行业顺应市场需求实现快速发展。致公党安徽省委建议,要给足能人用武之地,让他们充分施展拳脚,培育壮大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和谐生活蓝图,也是代表委员建言献策的热点。詹云超委员认为,建立“多层次”的医保体系,是破解看病贵难题的一把“金钥匙”,应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对医保对象进行分级,对不同层级的医保对象实行不同的报销门槛、报销项目和报销比例,真正使人人都能看得起病。
农工民主党安徽省委认为,留守学生的问题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一定要尽快建立留守学生帮扶教育体系,在学校建立亲情交流平台,让老师和留守学生“结对子”,发动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学生,让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茁壮成长。(胡旭 贾学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