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社会 >> 正文

黄梅戏家族产业化有模版 年营收超200万

来源:安徽财经网 热度:0 时间:2020-04-07
导读:

核心提示:1980年,年仅16岁的王良结初中毕业了,毕业后的王良结回家务农,因为自小喜爱黄梅戏,每年正月至农历三月这期间,他随着村里的戏班子四处跑场子演出。回忆起那个时候,王良结笑着说:“三个月的时间,每个人能挣到90元钱,对黄梅戏的热爱远大于挣钱的目的。”

2009年,王良结父子的望江县长江黄梅戏剧团,被省文化厅授予安徽省“百佳剧团”荣誉称号。2012年,望江县长江黄梅戏剧团,年演出616场,总收入达208万元。

1992年,王良结夫妻曾经在家经营糖果厂。结果,两年时间不仅没挣到钱,还亏了好几万。王良结回想到那个时候,感慨地对记者说:“我的生命还是在黄梅戏舞台上!”

这个自幼喜爱黄梅戏的农民戏迷如何成长为民间艺术家?

他们如何从家庭戏班创建成大型民间剧团?

他们20多年来如何成就黄梅戏家族产业化?

2013年8月6日下午五点多钟,此时的阳光已经没有那么炽热了,王良结父子带着他们的团员决定出发,开始他们2013年下半年的演出任务。明天他们必须要赶到浙江台州的楚门镇,不是因为那是一个美丽的岛,而是因为那里有8月8日的演出约定。

楚门不是他们第一次去,但今年下半年的首场他们很看重,希望能早到一天多做些准备工作。

8月9日,王良结给记者发来了他们8号下午和晚上两场演出的照片。“满场!两场全满!”尽管不是很兴奋,因为对于王良结来说满场是惯例,但他显然很高兴。

\

    往事 20年磨砺,农民小子成黄梅戏民间艺术家

    八十年代的王良结,除了务农,其余的时间几乎都用在了随村里的戏班子走乡串镇到处演出黄梅戏,跑得最多的地方就是江西一带。

    这期间,王良结成了家还陆续生了两个儿子,岳父和妻子都会表演黄梅戏。一家人经常结伴出去巡演,钱挣的不多,却积累了很多经验。

    90年,时下流行卡拉OK,聪明的王良结请了个小型乐队演奏黄梅戏一些经典曲目并用录音机录成磁带。夫妻俩肩挑着两大箱子道具、服装,在九江一带走乡串镇表演起自己制作的黄梅戏卡拉OK,居然很受欢迎,一个村庄能留个十来天。一年下来竟然能挣壹万多元,这在当时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92年,因为孩子们要读书了,王良杰夫妻认为培育孩子比挣钱重要,选择留在家中陪伴孩子。这期间,他们用这两年挣来的钱开办了一家糖果厂。经营糖果厂两年时间,不仅没挣到钱,还亏了好几万。

    面对着生存及债务的压力,94年,王良结应聘到由安庆人在九江创办的民营剧团,担任主要演员,主演生角、丑角,拿最高工分。这一干就是四年时间,每年也能挣壹万多元收入。

    98年,王良结加入石台县剧团,有了经纪人,由经纪人安排演出场次,这一干又是两三年的光阴。这段时间,主要以表演为主,也协助做些搭台、搬道具等活,收入相对稳定。

    也就是这十几年的时间,他积累了大量的舞台经验,也摸透了各类观众的喜好。同时也摸透了经营管理戏班子的套路,更形成了自己对黄梅戏市场的一些认识。

    创业 因为后继有人,黄梅戏表演成就家族产业

    八九十年代,农民王良结凭着自己对黄梅戏艺术的热爱,不仅成功地谋出一条较为富裕的生存之道,也凭着自己对黄梅戏艺术的热爱,成为一名黄梅戏民间艺术家。说起自己创办民间黄梅戏大型剧团的设想,王良结告诉记者:“为了儿子们!”

    2001年,望江县黄梅戏剧团与安徽省黄梅戏学校挂钩在望江开办了校外班,王良结的两个儿子王向林、王小林经过考试,被录取到这个校外班,这个班被录取的孩子都是有黄梅戏表演功底的。在儿子们学习期间,王良结回家办了一个十几人的小班社,挣点钱供儿子们学费、花销,这期间也积攒了一些资金。

    王向林、王小林在这个班边学边演很快度过了三年,可王良结得知这个班毕业后只是职高文凭,他有些不甘心,觉得该让儿子有个更高的台阶,他毅然把儿子送到安徽省黄梅戏学校,又进修了壹年,王向林、王小林不仅取得中专文凭,毕业时还以优异成绩被多家剧团争要。但王向林、王小林一心想着和父亲一起办个自己的剧团,就毅然回家了。

\

    望江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对望江县长江黄梅戏剧团的官方介绍:

    由望江县高士镇农民王良结创办的望江县长江黄梅戏剧团,是一个由家庭6人小戏班发展起来,拥有50余名演职员工的民间演出团体。自2006年4月成立至今,已在本省及浙江、福建等地连续演出9年,从未间断,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2年更是创下了年演出616场、总收入达208万元的佳绩,是我县民间演出团体中发展、创业最成功的典范。该团继获得2007年全省民营演出团体先进单位称号后,又于2009年被省文化厅授予安徽省“百佳剧团”荣誉称号。在2010年全省民营黄梅戏剧团优秀剧目演中,该团参演的剧目《送征》获得专家评委及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在第六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全省民营戏剧院团优秀剧目展演中,该团参演的黄梅戏剧目《铡判官》获最佳演出奖,在同类奖项中填补了安庆市的空白,该团演员王小林获最佳表演奖,由于成绩突出,该团被安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评为当年先进集体。

    作为民间剧团得到官方这样的介绍,王良结眼眶泛红,他说,刚开始真苦!06年,带着两个儿子王向林、王小林创办了望江县长江黄梅戏剧团,总投资有二十来万,除了夫妻俩积攒的钱以外,民间借贷了十几万。投资的钱主要花在购置服装、道具、灯光、音响等设施。剧团成员有三十多人。

    2006年四月份,初具雏形的长江黄梅戏剧团在家门口试演了一个多月,当时没挣到钱,略亏一点。但王良结父子没有被这点挫折吓到毅然带着剧团去了温州。全团三十多人,不仅日子过得很苦;心里也很苦,担心没演出业务、不知道能否成功?那时候的工资低,最高的是壹仟伍元一个月,戏校刚毕业的是壹仟元一个月。就这样,演员的工资和开销都是靠朋友帮忙的,中间还借了几万块钱。好在黄梅戏有优美唱腔和动人的剧情,他们用了些经典的剧目打开了市场。

    “2008年,情况开始好转,那年总收入九十多万,工资发了五十多万;开支在五万左右;运输费五、六万,盈利有二十万左右。”王良结说,“08年时,我们是三千块钱一天,一天二场。现在我们最低的是六千块钱一天,还是一天二场,正、二月份是一万多一天。大剧场能坐一千多人,小点的剧场能坐六百多人,平均上座率在70%左右。黄梅戏在温州那边的演出,口碑还是很好的,大家都喜欢听黄梅戏,上座率也是非常的高,而且黄梅戏比较能留得住人,不会出现听到一半走人的情况。如果是晚上,演出之前加些我们剧团自己表演的歌舞、魔术,能吸引一部分年轻人。”

    产业 肯钻研、能吃苦,黄梅戏家族产业化逐步形成

    望江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的方平求因为业务关系,显然对长江黄梅戏剧团非常熟悉:“王良结一家六口都是团内的主要演员,夫妻俩和两个儿子、两个儿媳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能做到以身作则,所以全团上下无论是工作态度上或是生活作风上都有着很好的素养。比如夏天的露天演出,头上顶着火热的油布,舞台上犹如蒸笼,可是花脸该穿垫肩袄的还得穿,A角中暑了B角上,人歇戏不停;冬天无论天多冷,小生与花旦等演员该穿单薄就是穿单薄,下台后冻的直发抖却毫无怨言。

    虽说是个民营院团,可在管理上却有着健全的规章制度。演员与乐队每天演出后都要召开一次演出交流会,以此来提高演出质量。每演完一个演出点都要召开一次生活作风与演出态度的总结会,好则表扬,坏则批评。演出期间杜绝误场、踏场、笑场等不良现象,严格要求每个演员遵守无有三白不上台(水领白、水袖白、靴底白)、演奏人员演出期间不许擅离岗位等规定。”

    说起自己剧团的成功之处,王良结诚恳的说:首先是团风好,团结;再一个敢于吃苦、能够创新、对黄梅戏有钻研;最重要的还是吃苦耐劳,随遇而安。

    团风很好很团结

    “我们这个剧团团风很好,大家都很团结。每年的腊月初回家,正月初二就外出。正月出去一直到六月份才回家,团员都很配合。”

    有人说铁打的剧团流水的演员,很多民营剧团一个季度都要换很多演员,演员在团内稍有不顺心便一走了之,甚至连招呼都不打。而长江剧团可大不一样,除新招的毕业生以外,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演职员都是从创团起一直留到现在。因为创团人的一家六口为人厚道、待人和善、至诚至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良好的品德与爱心来感动大家,所以剧团历年来上上下下亲如一家。

    能够创新钻研黄梅戏

    由于剧团演出回头率高,有些演出点九年来连年演出十几回。面对老观众他们不能“炒剩饭”,所以剧团不断创新既适合观众的口味且艺术观赏性强的剧目,如《杨继业与佘赛花》、《飞龙转》等….

    “每年都要再投入,必须要创作几场新戏,每生产一本大型戏都要请专业导演来团指导。将京剧、豫剧等经典剧情移置到黄梅戏中,用黄梅戏的唱腔演艺,能更好的接受。温州那边的老人平时喜欢听古词,我们也借鉴他们的古词,移置到我们黄梅戏连本戏,很受大家的欢迎。”

    吃苦耐劳随遇而安

    “我们团员都有随遇而安的精神,不像那些大型专业的剧团,他们都住宾馆,我们就一个床板子,二个支架一钉就可以睡觉。那些要请人搬的一百多个箱子,我们就自己扛。卸完妆吃完夜宵已经晚上十一点多,之后还要排几个小时的新戏,早上八点多起来,要吊嗓子、练功。”

    长江黄梅戏剧团非常注重人才培养,他们长期聘请专业剧团的老师随团既当演员又当老师,演出之余给戏校实习生教身段练把子功。为了让演员们多学点专业知识,就连每年一个月的暑假他们都要利用起来,请戏校老师到家里来为演员们上唱腔与身段课,年年如此、从不间断。

    未来 黄梅戏家族产业化发展他们说:

    28岁的王向林:“九年来一直在浙江省温州、台州、金华、丽水、义乌以及福建省的福鼎市等地巡回演出,主要的市场在温州。我们的团演员年轻;阵容整齐;规模、实力都很好,所以,每到一处观众都还认可。说起长江黄梅戏剧团,戏迷们人人皆知!现在政府也支持我们民营剧团走出去,借这个机会继续把黄梅戏发扬光大。我们有网站,在外面演出的时候,登录我们网站的有许多当地浙江的孩子,他们都想到我们剧团学习黄梅戏。”

    王良结:“现在黄梅戏小班社跑湖北、江西最多,跑安徽沿江一带、江苏、广东也有,但是浙江是最大的市场。

    浙江的演出不实行收费,都是老板赞助的,还提供茶水点心,供老年人看的,浙江那边对老年人很尊重,老人会所特别多,如果我们在那边设剧场,难度还是很大的。民营班社,应该适应环境,以环境求发展,否则就会被市场抛弃。”

    望江县文广局方平求:“长江黄梅戏剧团目前配备了三辆客运车、一辆货运大卡车、一组32路调音台及若干先进的电子灯光与调光设备,近期又添置了价值16万元大屏幕电子显示屏一部。黄梅戏学校的毕业生与实习生约占该团演员数量的一半,演员年轻,阵容整齐,其整体规模和演出实力绝不逊色于专业表演团体。我们望江县现有大小民营班社约三十多家,长江黄梅戏剧团的成功有榜样作用。”

    后记:黄梅戏原称黄梅调,又叫采茶调,发源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黄梅山或湖北省黄梅县。成长于以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皖江流域,并最终以完整的独立剧种的形式诞生、兴盛于安徽省。逐渐成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从民间小戏到中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之所以在中国戏曲界有今日之地位,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黄梅戏人为之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从“黄梅戏缔造者”严凤英到现在的“黄梅戏大使”韩再芬,黄梅戏艺术家们不断创新、不断改革,如今黄梅戏频出精品,开始迈向精致、成熟的发展阶段。

    而王良结父子能够把黄梅戏作为产业来经营、谋发展,恰恰证明黄梅戏艺术不仅可供欣赏,也能赖以生存!

    市场星报记者  王汝华

阜阳热线网公众号
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