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遇冷是对儿女的善意提醒
段思平
昨天是父亲节,淘宝网数据显示,同为节日,父亲节却没有情人节那般喧嚣,没有母亲节那般温暖,更没有儿童节那般欢快,与关键词“爸爸”相关的宝贝仅32万件,中国父亲遭遇尴尬父亲节。(6月16日中国广播网)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父亲节商业气息的淡薄,与中国的文化背景有关。相比母亲的无微不至,父亲的爱如大山般厚实但不宣扬,中国式父子(或父女)关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亲密。此外,我们总是习惯了父亲的强者姿态,似乎觉得没有关心和回馈父亲的必要。于是,人们给父亲选购一份礼物的热情,远没有为母亲买把康乃馨那般强烈。
事实上,人们在设置节日时,便暗含着某种补偿弱者的心理,如“妇女节”、“儿童节”等节日的设立,其初衷便是提醒人们对弱势群体权利的尊重和认同。人们虽然设立了“父亲节”,但在价值倾向上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因此,“男权社会”中,在家庭里处于强势的父亲,在情感上得到补偿的机会便处于最低水平。中国父亲在长期付出却难以得到相应情感补偿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对于父亲们的身心健康显然是不利的。
因此,作为儿女来说,不妨将电商的数据视作一份善意提醒,反思自己在与父亲的关系中还有哪些可以改进之处,适当调整与父亲相处的传统模式,多一些陪伴与交流,在适当的时候向父亲表露自己的感激与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