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本地 >> 正文

阜阳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加固工程启动

来源:阜阳新闻网 热度:0 时间:2020-04-07
导读:

记者近日从有关部门了解到,阜城老北关的义仓、颍州卫、潘氏公馆等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年代久远,受损状况严重。在省、市文物部门和颍州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修缮加固工作已于七月上旬全面启动。

近日,在颍州区文物管理所负责同志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建设街,寻找历史踪迹。建设街原名精忠街,因街中有一座岳飞庙而得名。时光荏苒,如今岳飞庙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而这条老街,因为留有不少历史遗迹,还是显得那么与众不同:明代的卫所旧址、民国的富商大宅……

沿着曲巷通幽的老街一直往北,在路东可以见到临街一处部分墙壁已倾圮的旧式大院,这就是颍州卫,斜对面就是义仓,往北不过几十米远,曾经辉煌一时的潘氏公馆已脱尽铅华,静静地盘踞在一片民房中。

颍州卫,位于阜城老北关建设街东面。明朝时候阜阳称“颍州卫”。明代是个尚武的时代,在边关、沿海和重要军事要地都设有众多的卫所,大者称卫,小者称所,是部队驻扎的地方。当时,“颍州卫”的卫队人马,驻在“后卫”里,现在的名词称“营房”。卫所制长时间实行后,卫所名也相沿成为地名,如“天津卫”等。在历史上,颍州卫也成了地名。

义仓又名“老仓”,是古代用于储粮以用于荒年赈灾的地方。相传在北宋元祐六年冬天,苏东坡出任颍州太守,由于当年灾荒,收成减少,以致饥民遍野,百姓多以榆树皮、麦麸为食。开仓放粮,赈济难民。老百姓为了纪念他的功德,为他立了一块石碑。

潘氏公馆是民国时期阜阳商界大亨、安徽省商会主席潘慎伍的公馆。潘慎伍祖籍河南省荥阳县,祖父清末时逃荒到亳州,后来又辗转迁徙到沈丘集南的长官店。父亲后来迁居阜阳,在鼓楼路口摆小杂货摊。潘慎伍幼年跟随父亲学习手艺,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民国初年,阜阳有个大昌公司,经营英国亚细亚公司的煤油、英美合资开设的颐中烟草公司生产的香烟,还经营德国埃利斯、谦信两种洋靛。在竞争中,潘慎伍以价格的优势打垮了大昌公司,代替其经销英美德的煤油、香烟、洋靛、蜡烛、糖、纸等,垄断了阜阳的市场。

义仓、颍州卫、潘氏公馆等文物建筑相互毗邻,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保留至今,十分难得,已经成为颍州古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阜阳市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文物的保护工作,2012年,市政府下发《关于公布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义仓、潘氏公馆、颍州卫全部被评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又被评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跟其他不同的是,这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产权均不在文物保护部门手中,这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颍州区文物管理所所长臧涛分析。

在清代义仓,厚重的墙体、精美的檐雕、整齐的屋瓦,无不显示出它昔日的辉煌,不过,整个大院被划分成了一个个格子间,全是居民搭建的房屋,一些居民正坐在院门口纳凉。在院落的门前,记者看到还挂着“建设街19号”“阜阳制药厂家属院”的牌子。“义仓整个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现在住了11户人家。”颍州区文管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而颍州卫的状况也不容乐观。目前,颍州卫整个院落分布有北、东、南三处民国年间老式房屋,仍可见青砖布瓦,重染起架,不过部分墙壁已经倒塌,为了防止雨水冲刷,上面搭起了蓝色彩钢瓦。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颍州卫于1955年成为兵役局驻地,文革时期,这里开办了集体性质的印刷厂,尽管印刷厂已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倒闭,颍州卫旧址仍一直为其所拥有。“因为产权不在文物部门,我们平时也没有办法进入,只能提醒印刷厂进行维修,但印刷厂已经倒闭,其职工也无力进行保护。”颍州区文管所工作人员说。

近年来,文物部门也在想办法,千方百计对这三处文物进行保护。今年,颍州区文管所申请了维修资金,并邀请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对维修工程进行方案设计。自6月15日开始,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一行七人,历时25天,完成了对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前期维护、经费预算及实地测量等工作,期间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对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原有体量、结构等数据有了新的定论。

“由于条件限制,现在只是进行维修加固,让这三处文物不再继续毁坏,为下一步的原貌修复打下基础。”臧涛告诉记者,在解决产权问题等制约后,最终这三处文物将恢复原貌,成为精忠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一部分。

记者了解到,这三处文物所在的建设街,古称“精忠街”,是阜阳古城的商业中心和军事防御的重地,历史遗存丰富,目前现存的传统民居仍有不少晚清至民国初的建筑。2013年,阜阳市已组织编制《阜阳精忠街(建设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计划恢复精忠街古名,打造阜阳市唯一的历史文化街区。

因为原址就在建设街,义仓、颍州卫、潘氏公馆将是精忠街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部分。臧涛说,下一步文物部门将积极争取项目,逐步在原址进行保护、维修、恢复,最终恢复原貌。(阜阳新闻网)

阜阳热线网公众号
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