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12点开始蒸馍
“好几年晚上都没看过电视了,晚上吃完饭就要睡觉,夜里12点得起床揉面。”5日上午8点钟左右,70岁的张学孟坐在地锅前,一边朝炉内添木柴,一边和来往的顾客打着招呼。“就剩一锅了,还要5分钟才能好,等一会吧。”张学孟的地锅馍店已经营10年了,他与老伴张济英每天至少要蒸15锅馍。即使如此,还是不够卖。
“刚开始生意并不好,一天只能卖六七块钱,最多的时候也只能卖十几块钱。”68岁的张济英说,10年前,她在此卖面条,因为生意不好改行卖地锅馍。地锅馍最初也不景气,她甚至一度失去信心。但他们最终坚持了下来。
如今,张家的地锅馍不仅在老北关出了名,甚至住得很远的人都知道张家的地锅馍好吃。张济英满面笑容地说:“每天早晨6点多,经常上演抢馍的场面呢。” 每天蒸出近400个馍
“一锅是24个馍,但要蒸上半个多小时,是个工夫活。蒸的不够卖,所以顾客经常要排队等馍。”张家在门前支起两口地锅,掀开锅盖,白雾缭绕,白胖的卷子馍整齐地排列着。咬上一口,果然喷香,馍的香味以及焦黄锅巴给人以特别的享受。
即使地锅馍已被抢购一空,但前来品尝美味的顾客仍络绎不绝,不断有人询问地锅馍还有没有。
张家的地锅馍不仅受附近居民欢迎,不少住得较远的市民也特地赶来买馍。
家住颍西办事处的刘女士每隔几天便会来此买地锅馍,每一次她都会买上40块钱的。“我不仅喜欢吃她家的馍,更喜欢她家炸的绿豆圆子,跑多远买都值。”张济英介绍说,每天都有人大老远赶来,只为了买刚出锅的地锅馍。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一位家住九里沟的市民为买地锅馍,早晨6点钟就骑着电瓶车赶到这里。“以前住在这里,吃惯了他家的地锅馍,现在搬到烟厂了,我还是坚持坐公交车来买。”一位来买馍的市民说,少了这地锅馍的味道,似乎就丢了生活的味道。
吃的就是“怀念的味道”
“这锅太小了,换个大的可以多做点。”“买几个蒸笼,一次可以多蒸几笼,我们也好买到馍啊!”因为地锅馍太受欢迎,不少市民便给老两口提建议,希望他们再多做些馍。面对顾客的“抱怨”,张济英很无奈 :“好多人吃我们的馍,都是为了吃馍下面的焦锅巴,换蒸笼真是不行。”她表示,最近他们也正打算换个大些的锅,以满足顾客的需求。
张家的地锅馍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主要是因为他们蒸的是地地道道的“酵母馍”。“纯手工制作的地锅馍,这在阜阳可能就我一家。虽然做起来很麻烦,但很好吃。”每天上午8点半左右,张家的馍就已经卖光了,甚至凌晨2点就会有出租车司机来此买馍。“其实我也想多做一点,但年龄大了,有些力不从心。”
“吃起地锅馍,就会想起童年的时光,那时经常吃地锅馍。但现在在城市里很难寻到地道的地锅馍。”不少人表示,那种让人回味无穷的味道,让张济英家的地锅馍火了起来。“看着他们为了买馍要跑很远的路,我们心里有着一股自豪感。”张济英和老伴笑着说。 记者 梁珍 吕艳萍 实习生 马雪茹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