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革命遗址一度遭破坏 300年古建筑面临险情(图)
现存遗址荒废不堪
大门被紧锁
古建筑的门被锁
革命遗址地面被挖掘的地桩坑洞依然存在
安徽财经网讯:在阜阳市颍州区三府街丘园巷现存一处古建筑,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被当地文物部门认定为皖北革命遗址,并列入保护范围。2010年9月,阜阳三中准备拆除该处遗址欲建楼房,阜阳市民对破坏文物建筑的行为进行举报媒体关注并报道,被当地政府一度叫停。然而三年多过去了,记者在遗址现场看到,当年施工留下的沟槽、地桩等沟壑深垒,古建地基因此下沉、墙面开裂。当地文物管理部门称,跟阜阳三中多次沟通,均因不被理睬,没有丝毫办法。
革命遗址遭拆变成荒废之地
记者在阜阳市民刘世美、刘凤芳等人的引领下,来到阜阳市颍州区鼓楼办事处文德社区三府街邱园巷内找到了刘氏宗祠。记者看到此处的古建筑仅存东侧的厢房,荒草丛生,破败不堪。“去年我们查看时发现墙体开裂了,地基下沉,今年一旦遇到阴雨天我们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刘凤芳说。
据了解,该处古建筑是曾是刘氏祠堂,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有300多年历史。抗日战争时期,祠堂里诞生了一份抗日报纸——淮溜报,后成为当时中共皖北特委机关刊物。2009年,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这座祠堂被当地文物部门认定为皖北革命遗址,列入保护范围。
记者了解到,刘凤芳、刘世美等刘氏后人,于2010年9月发现祠堂东厢房房顶被人扒了。经了解,阜阳三中打算拆除古建盖楼,并在距古建筑很近的地方施工挖掘地槽。市民举报媒体报道后,拆建行为被叫停。此后三年刘氏祠堂再无人过问。2013年10月份,刘世美刘凤芳等人发现古建出现地基下沉、墙面开裂等建筑物木柱腐朽的险情。
扶着墙根,刘凤芳俯身指着墙根说,“当年施工贴着墙根挖地基,古建筑的地基被挖动摇,地基才下沉的。”为此向刘氏后人多次向阜阳市文物保护部门反映情况,均未收效。
刘凤芳带着记者在古建筑遗址内查看,发现古建所在的院子被人紧锁,古建筑的房门被人用铁锁锁住,透过门缝依然能看到房内建筑材料满地。
刘氏后人欲自筹资金修缮 被撵出场地
眼看祖上的古建筑面临坍塌的险情,刘氏后人相聚商讨兑钱维修古建筑。2014年3月,刘凤芳、刘世美等人自发成立了民间组织“淮溜报社旧址保护维修管理办公室”欲自筹资金对刘氏祠堂周边沟槽进行回方填土,修缮建筑墙体。据了解,刘氏后人凑起三四千块钱,准备将墙角下的沟槽填起来。3月16日,刘氏后人为此向阜阳市文物管理部门发出维修申请,申请得到批准。
刘风芳介绍说,本来是准备4月1日动工,将沟槽土方回填,并修补部分掉落的瓦块的。然而,3月31日刘世美等筹备维修的人员进驻祠堂时,阜阳三中的工作人员却要求住在祠堂里的维修人员搬出去。“我们说将土方回填了就走,他们说不行。我们让他们填,他们又不愿意,并强调说‘出去我们要锁门’。”刘世美说。
有关部门:多次下发整改意见书均未收效
记者联系上阜阳市文广新局文物管理局局长刘建生。他表示,今年4月份去现场察看过,刘氏祠堂建筑的确出现开裂、下沉等险情。“当初三中停止施工后,我们也到现场看了,之后给阜阳市文广新局文物管理局局长下过整改意见书,但一直没收到回复。”刘建生说,产权属于三中,他们不同意,进都进不去。跟阜阳三中多次沟通,均因不被理睬。刘建生说,他们将再次下整改意见书,让三中尽快进行整改。
昨天,记者致电联系三中校长却一直没能打通。
市场星报记者 巩彬 杨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