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专访阜阳市委书记于勇:“抓改革、促发展、建秩序、惠民
阜阳市委书记于勇
新落成的阜阳三中
星报讯(记者 杨文艺 文 /图) “未来五年,是阜阳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黄金机遇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因此,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城镇化进程,简政放权,管好人,用好人,把改革引入深水区,推进社会各项事务的均衡发展,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这就是我们的工作重点。”阜阳市委书记于勇说,一直以来,阜阳人就有着优良的改革传统。今后,阜阳的各项工作仍要围绕全面深化改革进行。
改革风向标1
让农业利润最大化在土地上得以体现
记者:在很多人的旧观念里,阜阳依然是个传统落后的农业大市,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于勇:说实话,我既不认为阜阳传统落后,也不认为在阜阳发展农业就无所作为,恰恰相反,我认为农业就是朝阳产业,永远不会出现产能过剩,只会出现供需的失衡。当前国家政策对“三农”的投入正在加大,各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正在加快,农业无限的生命力正在迸发。
记者:那么阜阳的农业改革会有那些策略呢?
于勇:首先阜阳不能忘本。我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跟同事们强调这句话。那么阜阳的“本”在哪儿?我认为是三农:农村、农业、农民。这些问题就是我们今后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保证粮食安全,提高经济效益,让一、二、三产相互融合发展,推进产业转化,让农业利润最大化在土地上得以体现,促进“江淮粮仓”向“江淮厨房”转变的重要工作内容。
记者走访了解,阜阳今年正在大刀阔斧地在农村综合改革中寻求突破。各县市也在想办法引导扶植以阜阳籍成功人士为主的凤还巢企业,作为工业发展的主导方向;推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围绕“规模、能力、质量、效益”,引导企业扩大规模,提升能力和水平,提高运行质量和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各县市区也在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在规模种养、结构调整、加工转化、合作组织四个方面上“做文章”。目前,阜阳市已经有3048个合作社,通过专业分工把土地合作起来,让地生“金”。
改革风向标2
23条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
记者:您认为阜阳以农业为基础,工业强市的优势在哪里?
于勇:阜阳拥有安徽六分之一的粮食、五分之一的生猪,四分之一的商品粮,三分之一的羊,二分之一的牛,1000多万人口中有800万农民,540万劳动力中有260万在外就业。农民工通过外出务工和顽强打拼,不仅赚得了可观的收入,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城市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阜阳有30多万人在外从事服装加工,40万人从事建筑业,东莞厚街上也有30万阜南人,鼓浪屿的导游大多来自颍上,界首人控制着中国皮革销售量的70%……因此在我看来,260万农民工是支撑阜阳未来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
记者:1000多万人口,800万农民,540万劳动力,260万外出的农民工,这可不是个小数目,阜阳如何把这些优势资源利用好,稳定好,发展好?
于勇:你的这个问题很好,我认为阜阳所有的问题就两个字“就地”。农民工如何就地就业,农产品如何就地转化,他们的子女如何就地入学,如何就地看病,如何就地消费。
阜阳连续两年开展了“接您回家”活动。不仅要把人接回来过年,更要把他们留在家乡工作。我们也正在积极探索一条以工业化为先导、城镇化为突破口,城镇化和工业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发展道路,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四化同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据了解,为了留住这些宝贵的劳动力资源,阜阳为此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政策举措鼓励和扶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积极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切实解决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后顾之忧,确保返乡创业农民工留下来安心发展。
自2012年,阜阳就从财政支持、市场准入、税费减免、贷款融资、就业扶持等方面,制定了23条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据悉,阜阳每年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已有5万之多,返乡就业、创业的趋势正在形成并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