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子隐居大功臣 ---记不可忘怀的“两弹一星”功臣张贺宇
暮春渐远初夏来,最美人间五月天。法国雕塑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2024年5月6日上午,在安徽和谐传统文化研究院顾问、红色故事宣讲团团长吴文法带领下,颍州区党史办、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李万军,红色文化爱好者、“寻找最可爱的人”栏目组成员范伟、王钧、周永红一行慕名来到阜阳市颍州区文峰街道奎星社区菜园巷,拜访了当年参加“两弹一星”工程建设的功臣老军人张贺宇。通过三个多小时的座谈,采访组初步了解到张贺宇同志十分感人的军营故事,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今天发现的“美”和感动不是几行文字可以表达的......
“两弹一星”是中国20世纪60年代组织研制核弹(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当时,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义无反顾的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奋图强,依靠自己的力量,突破了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这项伟大光荣而又困难重重的工程中,有一位阜阳籍的工程兵战士荣幸地参与了,而且亲身经历见证了我国第一次核导弹“两弹”结合飞行试验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讯卫星(东方红二号)发射成功(四个第一)。作为“两弹一星”发射基地的一名工程兵战士,他倾注了二十多年的青春和汗水,历尽了无数的险恶困境,战胜了常人难以克服的艰难困苦和挫折,出色地完成了一次次工程建设任务,两次荣立三等功,并多次受到嘉奖,得到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田纪云、胡启立和相关导弹专家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这个功臣就是张贺宇。
张贺宇,男,1945年4月出生,祖籍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1964年年底参军入伍,成为特种工程兵54师109团3营技术班一名战士(师长陈士榘)。由于表现突出,张贺宇于196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连续多年被评为“五好战士”,1968年提干,1969年任工兵连排长,1970年7月随部队从新疆库尔勒迁往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半年后担任区队长(正连级)。1976年被调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筹建反导弹靶场,担任军务作战参谋,一干就是7年,后被提升为人防股股长(营级),在部队奉命承担扩建第27发射基地时,部队首长特意把张贺宇留下担任群工处副处长(主持工作)。1987年转业到地方,分配到阜阳地区颍州宾馆任副总经理兼党支部书记,1997年调到阜阳教育学院(后改为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担任总务处长兼党支部书记,2006年退休。退休后,老有所为,担任阜阳市老年协会文艺学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至今,爱好书、画、音乐等,性格开朗,为人厚道,乐善好施,妻子勤劳贤惠,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均已成家立业,在各自工作岗位上贡献力量。
在张贺宇同志24年军旅生涯中,仅回乡一次陪家人过春节,甚至父亲病故都没有回家见父亲最后一面,妻子和家人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作为一名导弹基地工程兵战士,他与战友们一道以一个普通军人和一个共产党员身份真切地诠释了共产党人信仰的力量。工程兵是十分辛苦的,由于建设基地发射场,经常开山凿石,长年劳作,积劳成疾,造成腰肌劳损,多年胃病,但从不叫苦,咬牙坚持,每天0.38元的伙食坚持了多年。是他带领战友们突击两个半月,出色完成酒泉卫星发射基地50号发射台的建设任务,作为共产党员,他是下坑打桩基的第一人,确保了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次“两弹”结合成功发射。他和战友们一道抱着“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牺牲精神和必胜信念,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更是无法忍受的艰难困苦,无论是温差高达80度的严寒酷暑,少吃缺水、无电、风沙走石的生活困境,还是遭受跳蚤、蚂蟥的叮咬,甚至饥渴难耐时曾喝过飘着牛羊粪的污水等等,他们都一一克服了,战胜了。用“宁可亏了身子、苦了妻子、误了孩子、没了票子,也不肯放下肩上这副担子”这句话评价他们十分中肯贴切。
在随后的1967年6月、1970年4月、1984年4月,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又分别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氢弹、第一颗人造卫星和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讯卫星,无不凝结着张贺宇和他的工程兵战友的心血和汗水,无不饱含着以张贺宇为代表的解放军战士的艰辛付出和无私奉献,他们的付出是巨大的,是光荣的,也是值得的。他们才是祖国最可爱的人,也是最美的人。
毛主席曾在人民大会堂对张贺宇所在特种工程兵司令员兼政委陈士榘深情地说:“祝贺你,你们(指工程兵)立了功,他们(指国防科委)出了名,你们做窝(建成的两弹基地),他们下蛋(成功爆炸原子弹),我们中国人说话算数了,你们都立了大功!”。1970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那天,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对开国上将陈士榘又说:“人造卫星上天,出名的是科学家,立大功的是工程兵”,对“两弹一星”工程兵给予高度评价。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张贺宇和他的战友们包括大批的科研人员、导弹专家、干部群众为了祖国的荣誉和强军之路所共同凝铸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体现,必将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民族复兴新的伟大征程中奋勇开拓的巨大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因此,2021年9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两弹一星”精神被列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值得一提的是,张贺宇同志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后,更是以一个军人和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扬退伍不褪色、转业志不移的精神,工作兢兢业业,履职尽责,甚至曾晕倒在工作岗位上,被阜阳市直工委评为“十佳”党员,市退役军人先进个人,连续7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由于多年在导弹发射场工作,因核辐射致残,安徽省民政厅为他颁发了军人残疾证。
采访结束,我们一行人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万万没有想到,在阜阳这个曲径通幽的胡同小巷里,竟然隐居着这么一位共和国的大功臣。著名作家苏心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是啊,没有张贺宇这些特种工程兵军人的付出,就不会有“两弹一星”伟大工程的顺利实施,更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他们是党和国家的功臣,民族的脊梁,是最美最可爱的人。他们的业绩彪炳史册,他们的精神光耀千古,他们永远是中国人民和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学习的榜样。
临别,我们一行人与祖国功臣、最美最可爱的张贺宇同志合影留念,挥手致意,结束了此次采访。(文图:周永红/范伟、吴文法、王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