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安徽 >> 正文

气壮山河的“皖”美答卷 ——写在全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之际

来源:安徽日报 热度:0 时间:2021-05-29
导读:气壮山河的皖美答卷 写在全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之际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5年脱贫攻坚,安徽圆满完成了向党中央、国务院签订的脱贫责任书目标任务,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彻底解决,交出了一份中央放心、人民满意、可载入

气壮山河的“皖”美答卷

——写在全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之际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5年脱贫攻坚,安徽圆满完成了向党中央、国务院签订的脱贫责任书目标任务,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彻底解决,交出了一份中央放心、人民满意、可载入安徽发展史册的优异答卷。

48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个国家级和11个省级贫困县全部摘帽,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皖北地区和沿淮行蓄洪区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彻底解决,贫困群众全部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有保障,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着力富民增收,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

历史,在脚下书写。巍巍大别山,汤汤淮河水,记录着慷慨历程,见证着伟大时刻。

2016年,脱贫攻坚首战之年。当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大别山革命老区金寨,在大湾村与乡亲们话家常、谈发展,共商脱贫攻坚大计。他叮嘱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苦干巧干加实干,确保到2020年全面实现‘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

2020年,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当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安徽考察,来到“千里淮河第一坝”王家坝和蒙洼行蓄洪区,查水情、上庄台,走进扶贫车间,慰问受灾群众,他强调“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越要落实精准要求”。

牢记嘱托,不辱使命。几年来,安徽全省上下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嘱托,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摆在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促脱贫,尽心尽力谋发展,江淮大地奋力书写脱贫攻坚的高质量答卷。

坐落在大别山深处的大湾村,是个平均海拔800米的高寒山区村,2014年建档立卡时贫困发生率高达20.6%,是贫中之贫的“硬骨头”。几年来,大湾人牢记习总书记嘱托,苦干实干,在各方的全力帮扶下,实现了华丽蜕变——青山绿水正变成金山银山,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实现了“山上种茶、家中迎客”,成为了安徽脱贫攻坚的生动注脚。

“2016年总书记到我家来问我年收入的时候,我告诉他只有3千多元。如今,我养鸡养羊、种植中草药,加上在茶厂务工的收入、村里公益性岗位工资,一年下来,就有4万多元收入。”甩掉“贫困帽”,大湾村脱贫户陈泽申精神抖擞。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聚力富民增收,安徽答卷浓墨重彩。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千方百计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贫困群众发展能力全面增强,整体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底的6787.5元增至目前的13485元,增长1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底的2132元增至目前的11658.53元,增长4.47倍,乡亲们的腰包越来越鼓了。

在贫困群众的家庭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稳步上升,转移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这表明通过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和务工就业,广大贫困群众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数据显示,全省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占比由2014年的18.3%上升到目前的41.17%,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收入由2013年人均每月717.5元、占比33.7%上升至目前的人均每月2004.15元、占比61.65%。

在大别山革命老区,在皖北地区,在沿淮行蓄洪区,昔日的“贫中之贫”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彻底解决,贫困地区综合实力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贫困地区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放眼全省,3000个脱贫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已经由2013年底的1.76万元增至目前的33.83万元,增长19.2倍,实现村村发展有特色产业,村村有稳定集体经济收入,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脱贫的根基稳固牢靠。

 

聚焦民生福祉,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

亳州市谯城区华佗镇盛产中药材,以前农村路网滞后,制约产业发展。现如今,一条条产业路、惠民路四通八达,沿着康庄大道中药材等各类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出村进城。“以前连个电瓶车都骑不出来,一亩地的药材光运输费就要1500多块。现在路修好了,节省了很多运输成本。”看着门前新修好的水泥路,中药材种植大户王纪侠满心欢喜。

农村巨变看道路。近年来,我省农村路网显著提升,群众出行条件大大改善。一批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通村入户,有效盘活贫困地区资源,带动群众走上致富路。“十三五”期间,全省新改建农村公路12.7万公里,31个贫困县占比58%,贫困地区率先在全省实现较大自然村通硬化路。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城货下乡、山货进城、电商进村、快递入户”双向运输服务进一步打通,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的交通基础支撑。

变化的不仅仅是道路,行走乡间,感受到沧海桑田的巨变。村村通硬化路通客车,村村通动力电,贫困村全部通宽带,贫困户危房全部改造一新,124.3万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村村都有卫生室和村医,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目标提前3年实现……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长期困扰贫困地区群众的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通信难等老大难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增强。

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我省始终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核心指标,全面落实“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逐村逐户逐人逐项排查核查,着力提高脱贫质量,确保义务教育“有学上”、群众患病“有医靠”、贫困群众“有安居”、安全饮水“有保证”。

前几年,刚刚走出校园的全椒姑娘任芬患上了肝硬化、海绵肾、股骨头坏死等多种疾病,几年间,辗转就医、数十万元的医疗费,迅速压垮了这个本不富裕的农村家庭。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受惠于“351”和“180”等健康扶贫政策,任芬的医疗支出负担大幅减轻。“多亏了医保政策支持和社会各界帮忙,我才能得到良好的治疗,现在身体好多了。”任芬露出暖暖的笑容。

为有效遏制因病致贫返贫,让群众患病“有医靠”,安徽把健康扶贫作为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健全完善“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综合医疗政策体系,密织医疗保障网。特别是创新实施“351”“180”综合医保政策,大大减轻因病致贫家庭医疗负担,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

岳西县天堂镇石桥村村民储四喜,以前住在大山上的土坯房,那时候一下雨,他就格外紧张,一边忙着接屋顶的漏水,一边担心屋后可能的泥石流。现在他家搬到了靠近县城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住进了“花园洋房”,居住条件大大改善,再也不用担惊受怕。

岳西县位于大别山腹地,山高岭大,是大别山区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份。该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十三五”期间,共帮助贫困人口2147户6840人搬出大山,安置到县城、开发园区或中心村,实现了“挪穷窝”“换穷业”。

为保障贫困群众住房安全,我省全面摸排鉴定贫困地区农户房屋,累计完成34.1万户贫困户危房改造,贫困人口居住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全面完成8.5万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持续做好搬迁群众产业就业、公共服务等后续扶持工作,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为确保义务教育“有学上”,我省坚持分类制定、全面多元化扶持与资助政策,认真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和“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政策,实现贫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2016年以来,全省累计资助建档立卡家庭学生512.4万人次、60.8亿元,“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46.3万人次、9.47亿元;重点高校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学生3.7万名,帮助贫困学子圆了重点大学梦。

 

锐意改革创新,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当仁不让,敢为人先。1978年,凤阳小岗村18位“大包干”带头人摁下红手印,揭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看今朝,安徽继续扛起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旗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

5月,界首市陶庙镇赵庄村的大棚土豆成熟了,村民们忙着挖土豆,分拣、装箱、装车,田野里一片繁忙。

通过发展土豆产业,赵庄村成了有名的“土豆村”,从一个产业空心村一跃成为富裕村,目前土豆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去年集体收益达109万元,带动附近村民500多人增收致富。“以前我们村的人均收入是1000多元,现在人均收入过万元,全靠土豆这个‘金疙瘩’。”村党总支书记赵子银说。

产业扶贫是实现高质量脱贫的根本之策。精准脱贫实施以来,安徽始终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高质量脱贫关键支撑,创新实施各类园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能人大户(家庭农场)带动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通过“育主体、强联结、促融合”,解决产业扶贫“谁来带、怎么带、带什么”问题,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建立了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有力带动了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实现稳定增收。全省产业扶贫覆盖率逐年提升,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有效带动了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发展且仍在发挥效益到村产业扶贫项目2.66万个,实现3000个贫困村全覆盖,村均项目8.87个;累计发展且仍在发挥效益到户产业扶贫项目300.15万个,到户项目覆盖率77.8%,户均项目1.84个;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47万余个,带动41.7万户贫困户增收。

定远县西卅店镇陈庄村的脱贫户黄殿芳,丈夫患有精神疾病,她在孩子学校里做杂活。两年前,离家不远的农业科技园引进了大型菌菇厂,她又换了新工作。“在厂里采菇,每个月收入4000多元,加上就业补贴600多元,每月收入5000元。”目前该企业共带动周边群众700多人就业,其中脱贫户103人。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之一。我省坚持把就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将促进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实施以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组织外出打工就业以及开发公益岗位“三业一岗”为主线的就业扶贫模式,坚持稳岗与拓岗并重,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带动就业,建立扶贫车间吸纳就业,开发扶贫公益岗位安置弱劳力半劳力就业,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千方百计帮助贫困群众“端稳饭碗”。

2016年以来全省累计帮扶贫困劳动力就业69.1万人;认定就业扶贫车间971个,带动贫困劳动者1.19万人;累计开发公益岗位27.64万个,吸纳26.95万名贫困劳动者就业;组织开展技能脱贫培训19.08万人次。全省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占比由2014年的18.3%上升到目前的41.17%,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收入由2013年人均每月717.5元、占比33.7%上升至目前的人均每月2004.15元、占比61.65%。稳定就业,让很多贫困家庭的钱包鼓了起来。

初夏的阳光日渐灼热,金寨县梅山镇小南京村73岁的王合术老人满心欢喜。守着自家门前一台3千瓦的光伏发电站,老汉每年可轻松获得约3000元的“阳光收入”。再加上为村级光伏电站做管护员,养养鸡鸭,老汉的晚年生活安稳又充实。

我省作为光伏扶贫的发源地,在全国率先实施光伏扶贫,通过在建设模式、资金筹措、运行维护、收益分配、综合利用等环节一系列创新,光伏扶贫电站装机规模、受益人数均位居全国前列,成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目前,全省累计建成并网发电光伏电站装机容量达242.3万千瓦,年发电收益24亿元左右,在20年国家补助期内可为脱贫地区增收400亿元以上,惠及2871个贫困村、47万户贫困户。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科学方法。安徽牢牢抓住这个致胜法宝,勇于创新,学以致用,形成了具有安徽特色的攻坚体系,坚持把产业就业扶贫作为高质量脱贫的关键支撑,加大金融扶贫、生态扶贫、光伏扶贫等工作力度,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取得了脱贫攻坚伟大成就。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重心迎来历史性转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有了新目标、新任务,但初心不变,斗志不减。安徽将继续发扬脱贫攻坚伟大精神,开足马力,驶向又一个春天。

阜阳热线网公众号
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