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针可治疝气?提醒:打针不可能治好疝气
“疝气”,正确的医学名称是“疝”,是指人体组织或器官的一部分离开原来的位置,经腹壁缺损凸出于体表的现象。疝与“气”无关,老百姓把疝叫做“疝气”,是因为最常凸出于体表的器官是小肠,肠管蠕动时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好像有气一样。
高发人群:老年男性
疝是一种常见疾病,多发于老年,多发于男性。南方医院疝与腹壁外科中心闻英教授介绍说,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疝的患病率达10%,且男性多见。老年人疝气高发,是腹壁结构强度下降和腹内压增高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腹壁强度下降是疝发生的基本病因,腹内压增高则是直接的诱发因素。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机能退化,内脏器官逐渐下垂,腹壁肌肉逐步萎缩、软组织弹性和韧性下降,使腹壁和盆壁结构强度下降。同时,老年人常患气管炎、肺气肿、便秘等慢性疾病,老年男性多发生前列腺肥大;咳嗽或用力解大便的动作会导致腹腔内压力增高。两者综合作用使老年人发生腹壁疝、尤其是腹股沟疝的几率陡增。
提醒:打针不可能治好疝气
闻英特别提醒:“由于腹壁强度的下降无法逆转,腹内压增高的因素短期内难以消除,因此疝气无法使用非手术治疗的方法治愈。一些广告宣称打针就能治好疝气,是不可能的,且潜在的风险极大”。
闻英解释,打针注入体内的物质像果冻一样,实际上是某种化学性“硬化剂”。由于腹股沟部位存在前往盆腔、下肢的主要血管、神经以及膀胱和输尿管,加上疝内容物往往是肠管甚至膀胱,因此盲视下穿刺极易造成上述组织的损伤,甚至引起大出血、肠穿孔、尿漏和神经损伤。
而且,由于腹壁缺损的不确定性,硬化剂注定无法完全堵住腹壁缺损,此时肠管容易再次脱出,被硬化剂卡住造成嵌顿甚至肠坏死。此外,硬化剂是硬度较高的化学物质,类似于502,粘性很强,容易粘连肠管,导致肠梗阻、肠道感染,往往延误诊断和治疗(先治疗肠道感染,再治疗疝),延长了住院时间,也大大增加了手术的难度。患者白花了冤枉钱不说,还遭受了不应有的痛苦。可以说,打针注射治疗疝有百害而无一利。
手术:治愈疝气的基本方式
闻英介绍说,疝是腹壁的机械性缺损,要通过手术方法来解决。除了婴儿期的先天性疝(常见于腹股沟和肚脐)以外,腹壁疝无法自愈或通过吃药、绑扎疝气带等方式治愈,手术修补腹壁缺损才是治疗疝的唯一方式。但由于对手术治疗不了解所产生的恐惧心理,导致很多老人选择了忍受、拖延或者明显无效的保守治疗方式。
闻英指出,年龄并非影响因素,只要不存在严重脏器功能衰竭等危重疾病,所有腹壁疝患者均可以而且应该早期接受手术,以免疝继续增大或嵌顿,致使后续治疗困难。同时,由于支气管炎、便秘和前列腺增生等慢性疾病均为疝的发生和复发因素,因此只有同时治疗,才能确保疝治疗的长期可靠性。数十年来,南方医院疝与腹壁外科中心实施的以手术为基础的多学科治疗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老人们对手术的顾虑还包括术后复发。“听说以前有人做了疝气手术,经常复发,要挨两三次刀”。闻英解释说,疝的术后复发与旧有的或不严谨手术方式有关。就像缝衣服一样,以前的手术方式是强行把组织破损的两端拉起来缝合,组织之间存在张力,容易裂开,造成复发;而且由于张力和疼痛,患者术后一周下不了床,一月都无法自由活动。近几年开展的手术方式是“打补丁”——采用特殊材料在缺损的地方进行“无张力修补”,因此手术耐受性好,术后疼痛轻、恢复快,24小时内就可以出院,且复发率从原来的10%左右降到不足1%。
南方医院疝与腹壁外科中心副主任医师张策说,现有修补方法的另一个优势是修补范围大。腹股沟和盆腔处于腹腔最低处,承受了最大的腹腔压力,因此腹股沟区是腹壁疝发生最常见的部位。每一侧腹股沟区存在三个腹肌薄弱处,可产生三种类型的腹股沟疝:斜疝、直疝和股疝。现在的人工补片一次性覆盖三个疝的易发生部位,大大降低了疝复发或在其他位置新发的可能性。
知多D
一侧有疝,
对侧有疝几率很高
通过临床观察,医生们注意到入院时诊断为单侧疝的老年患者,70%-80%存在较隐匿的对侧疝,不为患者和医生重视;但如果不早期干预的话,几年后对侧疝的症状就会出现。对于这部分患者,建议采用“一次手术,两侧修补”方法,同时解决两侧疝的问题,减少几年后再次手术带来的麻烦和痛苦。
受访专家/ 南方医院疝与腹壁外科中心教授 闻英 & 副主任医师 张策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辉 实习生 陈雪薇 通讯员 吴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