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本地 • • 正文

兴企办学促共富 牢记使命跟党走——记四十年辛勤办学的共产党员张贺林

发布时间:  浏览: 0 次  来源:范伟

2024年11月28日上午,阜阳市“寻找最可爱的人”课题组一行五人在该组组长吴文法的带领下,驱车前往阜阳科技职业学院,拜访了阜阳乡镇企业学校、阜阳颍州学村、阜阳科技职业学院创办人张贺林。课题组一行在张贺林同志、院党总支副书记吴义宏、院办主任张宝印的陪同下首先参观了校容校貌。尤其是在当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来校视察时题字碑刻长廊长时间驻足观览。然后在学院会议室举行座谈,听取了张贺林同志长达40多年辛勤的办学经历介绍,与会人员无不拍手称赞,令人敬仰。


张贺林,这位与共和国同龄人、土生土长农民的儿子、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名老共产党员。他以皖北汉子特有的刚毅、淳朴、执着的性格和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忠诚,谱写出一曲曲感人肺腑的华丽赞歌。他四十年如一日,拿出创办企业所攒积蓄,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领下,当地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于1983年开始创办阜阳乡镇企业中专学校,1997年创办阜阳颍州学村,2003年创办阜阳科技职业学院,一路走来,虽历尽风风雨雨,但他也曾先后被评为“全国尊师重教先进个人”、“全国创业之星”、“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曾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张贺林创办的企业和学校,于1987年、1988年被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确立为两项《改革试验项目》。江泽民、胡锦涛、李鹏、万里、乔石、温家宝、宋平、李岚清等3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和50多位省部级领导干部曾先后亲临张贺林创办的阜阳乡镇企业中专学校视察。对张贺林办学为共同富裕起到的积极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并留下了激励前行的墨宝。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更是评价他为“中国脊梁的精神”。


       笔者并不是刻意罗列在张贺林身上的闪亮厚重的层层光环,我们应该透过这些光环去发掘深层次价值、意义和丰富的内涵。我们深深思考着,透过张贺林的人生经历和典型事迹,我们不难发现在他身上体现出一种难得的创业精神和做人的品格。


                                                        勇于拼搏艰苦创业的精神


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人民群众仍处在贫困之中。何时能吃饱饭,吃上白面馍,是广大人民的梦想。幼时的张贺林最大愿望就是吃上白面馍,他家姊妹弟兄多,人口大,他又是家中长子,怎么办?初小毕业之时的张贺林12岁就开始给生产队养牛,后来学过中医、学过兽医、当过代理教师,也贩卖过猪、羊、粮、油。1970年,21岁的张贺林到阜阳县新华窑厂学徒当工人、计工员、采购员,因勤奋好学表现突出,1974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新华窑厂厂长兼党总支副书记。1979年任阜阳县新华区社队企业办副主任。吃上白面馍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张贺林根据(中发【1983】1号文件精神,为带动亲邻“吃白面馍”辞去公职回家乡办私企。张贺林凭着十多年办厂经商的经验,当年就成为阜阳地区的万元户之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明确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在此精神鼓舞下,张贺林以实现共同富裕的梦想,奔海南、去深圳、转上海、到合肥,北上南下,东奔西闯,经营钢材、木材、煤炭、化肥、农药、五金、家电、客货运输,又涉足房地产,40多年来,张贺林把挣来的钱全部投入到办学上。

                                                              为共同富裕坚持办学的精神


张贺林成了万元户后,一直萦绕在张贺林脑海里一个思考的问题:那就是怎么能够带动更多的人共同富裕呢。张贺林得出一个结论,“当时中国有10亿人口,8亿农民,农民不富,中国不是共同富。要想农民富,必须走发展乡镇企业的路,要想乡镇企业大发展,必须靠人才,乡镇企业要想有自己的人才,必须办农民自己的学校,为自己培养扎根在农村的适用人才”,从此,张贺林下定决心办学校。


由于当时的条件有限,他先从免费培训乡村致富带头人开始,到1985年5月正式成立了阜阳乡镇企业管理学校 ,1988年开始招生“乡镇企业中专班”。1992年经省政府同意成立“阜阳乡镇企业中专学校”,纳入全省统一招生计划。为了办学,张贺林首先要说服家人,征得家人支持,而后接踵而来的问题是筹措资金,找政府审批。他挨着门头跑,也不知跑了多少路,盖了多少章。由于劳累过度,积劳成疾,有一次他从自行车上昏迷摔到了路边河里,造成腰椎骨折……。张贺林没有躺倒,更没有被困难吓倒,他让家人为他制作了一双木拐杖硬是强撑着站了起来,张贺林以顽强的毅力向前走着、坚持着。一直到1992年,阜阳乡镇企业中专学校从办学开始的九年间共培训了7000多名农村致富带头人。这些学员创办3500多家企业,带动了36万多人成为万元户。张贺林也荣获阜阳市委、市政府命名的“农民教育家”称号。

                                                                     

                                                                       中国脊梁的精神


让张贺林终生难忘的是,1996年9月17日,学校迎来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等中央领导亲临视察。江泽民总书记高度赞扬说:“我认为这就是鲁迅先生讲的‘中国人的脊梁’,就是这种精神”。中央领导的肯定和赞誉似一股强劲的东风吹拂着、鼓舞着张贺林,他毫不迟疑更有信心坚持干下去。1997年,他创办了阜阳颍州学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亲临视察时自愿担任名誉村长,并题写村名。学村涵盖了从幼儿园到大学一条龙的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003年经安徽省政府批准,又正式设置阜阳科技职业学院,属大专层次,面向全国招生。2007年,张贺林又面向全国发起了“百村、千人、万户”《医教帮扶温暖工程》项目的10年实施规划。自实施以来到2017年,为农村百村留守老人免费检诊送医上门,免费培训1000名乡村医生,为万家的留守儿童减免学费提供了良好的寄宿制入学条件。并为新疆免费培训50名乡村医生、50名乡村“国语”教师,为西藏免费培训50名县处级乡镇企业管理干部。目前,学校整体占地面积400多亩,教职员工900多人,各类在校生15000多人。张贺林不愧为江泽民书记称“中国脊梁”的精神。

                                                         艰苦朴素 勤俭办学的精神


有人说:张贺林是有名的“老抠”企业家,一分钱都不乱花。不错,张贺林有一句口头禅:“不乱花一分钱、不多花一分线、不少花一分钱、不向政府要一分钱”。四十年的创业路和办学经历,他就是这样一路走来。一次出差,渴急了,他也不愿买一瓶饮料喝。而是随手从路边捡起一个可乐空瓶子灌满凉水一饮而尽。他经常自带干粮,从不住星级宾馆。穿衣更是不讲究,从不穿名牌,很多都是地摊货,一双鞋袜穿烂了都舍不得换。别人都叫他自行车校长、手提塑料袋校长、喝刷碗水的校长、没有专车的校长、不设专用办公室的校长、爱听不同意见的校长、不会就问的校长、不像校长的校长等等。


张贺林不是不知道享受,他觉得能吃上白面馍就是他很满足的享受。为了办学,节省开支,始终保持一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他的感召下,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儿女们自觉承担起父母办学的职责,将学校管理得井井有条。

                                                                    满怀豪情迎未来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基石,人才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张贺林几十年如一日,心系教育,兴企办学。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如今、已年近耄耋的张贺林每天早晨都佝偻着身躯走在校园里,伫立在毛主席雕像前哼唱着《歌唱祖国》。他经常说:“当地的党委政府和部门、亲邻和友人,民众和师生等,都是我办学的动力。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我在入党时举过拳头、宣过誓的,我要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谈到今后还有什么心愿和打算时,张贺林毫不迟疑地说:“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不能代表未来。我将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的论述,围绕阜阳市“6849”产业发展布局,在国家和省市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引领下,进一步找准办学方向,加强内涵建设,拓宽特色专业。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加强“新能源,智能制造,工商互联网等实训设施建设,开发低空经济,数字化,云计算等新型专业,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积极举办技能大赛,开展实质性校企合作,力争到2035年,将阜阳科技职业学院建设成为阜阳大地上一所具有地方特色的本科学院。


学校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针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切实实施办学围绕市场转、校长围绕招才引智转、专业围绕产业转、教学围绕生产转、学生围绕岗位转,力求培养更多更好的用得上、留得住的能工巧匠,为教育強市作出新贡献而努力。


不知不觉中,三个多小时的采访即将结束,张贺林校长又与大家在校园广场毛主席塑像前合影留念。我们更是感到意犹未尽,久久不愿离去。

(执笔:周永红   摄影:吴文法   编辑:范伟)


    责任编辑:范伟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发展历程   |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报价   |   

Copyright © 2012-2022 FYrexian.com 阜阳星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皖ICP备12020720号-1